缴费年限长,养老金就一定很高吗?太天真,除了工龄,还有俩变量在左右养老金
“奇怪了,我实打实的从1994年开始参保缴费,到现在为止也有31年了,可养老金一算才2000元,可我一女同学,人家工龄才30年,养老金都5000多了,这是咋回事?”
缴费年限长,养老金就一定很高吗?理论上是没问题的,但是为何现实中,总有人缴费年限短,养老金却很高,有人缴费年限长,养老金却很普通的水平呢?
归根结底,还得看养老金计算公式,只认工龄的想法太天真,因为除了缴费年限,还有俩变量在真正左右养老金:
01,平均缴费指数或者叫缴费档次
对于企业职工参保人来说,在日常缴费的时候,都知道有个名词叫社保缴费基数,那就是按照这个基准乘以缴费比例得出。
比如说缴费基数是5000元,养老保险个人扣缴8%,那就是400元,单位缴费16%,那就是800元,而缴费基数10000元,按照等比例计算,自然就是翻倍。
缴费指数=缴费基数/当地社平工资,比如说缴费基数是5000元,当地社平工资是10000元,那么缴费指数就是0.5,而假如缴费基数是10000元,那么缴费指数就是1.
而平均缴费指数就是缴费年限中所有缴费指数的算数平均值。而缴费基数的核定大有来头,一般来说是指上一年度的平均应发工资。
工资上涨后,缴费指数也跟着上涨,两者紧密相关,因此,缴费指数这个变量就意味着单位越是满额缴纳缴费,未来养老金越高。
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,缴费基数就等于缴费档次,选择60%档次,那就是社平工资的60%作为缴费基数,选择300%缴费档次,那就是缴费指数是3,平均值也是多年参保缴费的算数平均值,因此,档次越高,养老金越高。
02,视同缴费年限的长短
曾经有一个网友告知我,他当年因为单位不让干了,一气之下就跑了,结果,人事档案都没有,造成现在的视同缴费年限无法认定。
这种人说起来可惜,但是,真正追究下来,他自己也有问题。做事情要善始善终,即便是离职,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。这种不做手续跑了的,按照旷工处理都是可能的。
视同缴费年限无法认定的结果,就是工龄少了五六年,养老金每个月至少减五六百。
视同缴费年限是有历史渊源的。这是在现有社保实施之前,符合规定的连续工龄,常见的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、知青下乡、集体所有制员工等。
因为这些年限没有实际缴费,所以,个人账户是没有储存额的。于是,除了在基础养老金增加缴费年限之外,还多发一笔过渡养老金。
就拿国有企业来说,在1992年之前,只有固定员工才能算作视同缴费年限,简单来说就是有编制,而如果是合同工或者劳务派遣,那就得按照实际情况另行核定。
综上所述,日常生活中,那些养老金动不动就七八千,八九千,甚至过万的人,只要一问细节,必然是缴费指数比较高,视同缴费年限长带来的工龄40年左右。
单纯看工龄就觉得养老金高,还是比较片面的,有很多人有40年工龄,养老金才3000多,属实不高。大家怎么看?欢迎留言讨论
线上最大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